深海科技浪潮来袭
深海科技浪潮来袭 2025年开春,深海科技概念以17.23%的指数涨幅强势破 圈,上海印发海洋经济“双十年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深海探测、智能装备与海洋新能源三大领域。 此举旨在通过科技创新, 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青岛紧抓重点项目招商,推出 “海洋十条”政策,对深海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企业提供最高5000万元资金
支持, 以促进本地海洋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中国海洋大学吴晓教授指出,政策正驱动行业向“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链协 同创新、生态安全统筹”三维聚力。国家层面亦出台《深海科技发展规划(2025- 2030)》,明确将深海资源勘探、高端装备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设立专 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一场深海领域的“科技主权争夺战”悄然开启,全球多国 已竞相布局——美国推进“深海前沿计划”,欧盟启动“蓝色经济联盟”,日本强化海底 矿产开发立法,中国正以政策合力构筑技术护城河。 产业链裂变生长,市场雏形显 现 资源开发领域:
	
中集集团以模块化深海装备集成解决方案领跑市场,其自主研发的“深海养殖网箱+ 智能监测系统”在海南陵水项目实现年产量超万吨,打破挪威、日本技术垄断;FPSO 核心模块订单覆盖巴西、中东市场,2024年订单量同比激增45%,成为“海上粮仓” 与能源开发的关键载体。 解锁产业规模化密码 “当前深海科技正处于‘实验室到工厂 ’的临界点”,吴晓教授警示产业链断层风险: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中小企业融资 困境,以及国际技术壁垒高筑等问题亟待破解。据最新统计,高校科研成果的平均转 化率不足30%,这意味着大量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同时,许多中小企业在研发深海 技术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如某知名初创企业因融资困难不得不暂停一项具有突破
性的项目。此外,国际技术壁垒导致我国深海设备进口成本增加约20%,制约了产业 发展。多方协同创新模式正成为破局关键:
	 
中集集团联合多方打造的“模块化装备+智 能运维”体系:与中海油合作的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项目,通过模块化建造与智能监 测系统,将建造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0%;与华为、中国海油共建的“深海装备数 字孪生平台”,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深海蓝海呼唤领航者 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海 啸中,每一份前瞻性布局都将成为撬动万亿市场的支点。中集集团等头部企业的技术 突破与产业链整合能力,正加速深海科技的产业化进程。
	
国际竞争层面,中国已从“跟 跑者”转向“并跑者”,部分领域实现“领跑”:在深海采矿技术专利数量上超越日本,FPSO 装备市场份额逼近挪威、巴西等传统强国。 未来挑战仍存:深海极端环境下的装备可靠性、国际海域资源开发权益、海洋生态保护 与开发的平衡等问题,需以技术创新与规则制定双轮驱动。投资机遇亦清晰可见:深海风电、海底数据中心、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赛道,或将成为下一轮资本竞逐的热点。
	
 
备注:本文根据公开信息探讨,不代表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