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芷蕾:以“柔润的克制”征服威尼斯,荣获最女演员奖
	
 
	威尼斯当地时间 9 月 6 日晚,利多岛电影宫的金色帷幕下,当评审团主席念出 “Xin Zhilei” 的名字时,身着黑色丝绒长裙的辛芷蕾停顿了两秒 —— 她下意识地攥了攥手中的手包,指节在灯光下泛出细微的白,随后才起身走向领奖台。这个略带羞涩的小动作,与她过往荧幕上 “凌厉飒爽” 的形象形成奇妙反差,却恰好暗合了她在《日掛中天》中塑造的 “美云” 一角的特质:克制里藏着汹涌,平静下裹着温度。
这是继巩俐、张曼玉后,中国女演员时隔 12 年再度摘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更是首位凭借当代现实题材华语片获此殊荣的中国演员。  
 
	
	
当辛芷蕾用略带沙哑的英语说出 “这个奖属于美云,属于所有在时光里默默等待的普通人” 时,台下响起的掌声里,藏着国际影坛对中国女演员 “去符号化” 表演的认可 —— 她以对人性细节的精准捕捉,完成了一次跨越文化的情感传递。
一、颁奖夜的 “非典型高光”:克制背后的表演哲学 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颁奖历史上,获奖者的反应往往是镁光灯追逐的焦点 —— 有人泣不成声,有人激情演讲,而辛芷蕾的领奖时刻,却带着一种 “美云式” 的沉静。她接过金狮造型的奖杯时,先轻轻摸了摸奖杯底座,随后对着话筒说:“拍摄《日掛中天》时,我在福建漳州的老城里住了三个月,每天看巷子里的阿姨晾衣服、老爷爷修竹椅,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不大声说出来,却都藏在动作里。美云就是这样的人,我只是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演了出来。” 这番朴素的获奖感言,恰好戳中了她此次表演的核心 ——“不依赖台词的情绪传递”。评审团在评语中特别提到:“辛芷蕾用‘水’般的表演,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与等待的宇宙。她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像南方梅雨季里浸润了水汽的棉麻,柔润中裹着情感的重量。” 这种 “柔润的克制”,在《日掛中天》的多个关键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段,美云与分别十年的葆树重逢在老茶馆,两人相对而坐,桌上的茉莉花茶冒着热气。辛芷蕾没有用颤抖的声音或泛红的眼眶表现激动,而是将手指轻轻搭在茶杯边缘,指甲无意识地刮过杯壁的茶渍 —— 这个她在体验生活时观察到的 “老茶馆常客的习惯性动作”,瞬间将 “想说却不敢说” 的局促感拉满。导演蔡尚君后来在采访中透露:“这场戏我们拍了三条,前两条辛芷蕾尝试了不同的情绪爆发方式,最后她提出‘用动作代替台词’,结果一条过。监视器前的我们都沉默了,因为那个刮茶杯的动作,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 更令人称道的是影片结尾的 “搬家戏”。美云要离开住了二十年的老房子,她蹲在地上整理纸箱,目光扫过书架上一排未拆封的信封 —— 那是葆树每次离开时留下的信。辛芷蕾没有拿起信封,也没有落泪,只是伸手将最上面的一封往纸箱里推了推,手腕不经意间碰到书架,让一枚旧书签掉落在地。她弯腰去捡的瞬间,镜头特写她垂落的发丝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微微抿紧的嘴角。这个长达 30 秒的长镜头里,没有一句台词,却让在场观众清晰感受到 “与过去告别” 的重量。威尼斯影评人协会主席马可・穆勒评价:“这个镜头足以载入影史 —— 辛芷蕾证明了,最高级的表演不是‘演出来’,而是‘活出来’。”
	二、从 “凌厉” 到 “温润”:辛芷蕾的表演破局之路
熟悉辛芷蕾的观众,对她的印象多停留在《庆余年》中 “海棠朵朵” 的飒爽、《如懿传》中 “金玉妍” 的狠绝 —— 这些角色带着强烈的 “攻击性”,让她被贴上 “冷艳实力派” 的标签。但在《日掛中天》的创作过程中,她主动撕掉了这个标签,完成了一次 “向内收” 的表演突破。
为塑造美云这个 “南方小城女子”,辛芷蕾在开机前三个月就抵达福建漳州的诏安县,住进了老城巷弄里的一栋两层小楼。她拒绝了剧组安排的酒店,特意找了一位 72 岁的本地阿姨当 “生活老师”:每天跟着阿姨去菜市场买菜,学习用闽南语讨价还价;看阿姨在天井里晾衣服,观察她如何将衬衫的领口仔细抻平;甚至跟着阿姨去河边洗衣服,感受肥皂水在指间流淌的触感。“阿姨告诉我,她们这代人表达感情很‘绕’,想关心人,不会说‘你冷不冷’,只会说‘阳台的衣服没收’。” 辛芷蕾在后期采访中回忆,“这种‘不说透’的相处方式,成了我理解美云的钥匙。”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打磨,让美云的形象脱离了 “文艺片女主” 的刻板印象。影片中,美云开了一家小小的裁缝店,辛芷蕾为了演好 “熨衣服” 的场景,专门向老裁缝学习了老式熨斗的使用技巧 —— 她知道熨斗的温度要控制在 “能烫平布料却不烫坏纽扣”,知道熨衬衫时要先烫领口再烫袖口,甚至知道如何通过熨斗移动的速度,体现人物当下的情绪:心情平静时,熨斗移动缓慢均匀;内心焦躁时,熨斗会不自觉地加快速度,偶尔还会在布料上留下短暂的压痕。
“有一场戏,美云得知葆树要结婚的消息,她正在熨葆树之前送来修改的西装。” 辛芷蕾回忆,“我特意让熨斗在西装下摆处多停留了两秒,留下一道浅浅的印子。这个细节没人要求,但我觉得美云会这么做 —— 她不会哭,不会闹,只会用这种‘不小心’的失误,释放一点心里的疼。” 这个未被剧本标注的细节,被威尼斯评审团注意到并写进评语:“熨烫西装的场景,展现了演员对角色心理的深刻理解,那道压痕比眼泪更能刺痛人心。”
此次表演的突破,并非辛芷蕾的 “偶然为之”,而是她多年演艺生涯的积累与反思。2018 年,她在拍摄《长江图》时,曾因 “过度用力” 的表演被导演杨超批评:“你总是想把情绪‘给’观众,却忘了角色的情绪是‘长’在身体里的。” 那次批评让她开始反思表演方式,此后她每接一个角色,都会做一本 “角色笔记”,记录角色的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甚至是 “角色喜欢的气味”“讨厌的声音”。在《日掛中天》的笔记里,她写着:“美云喜欢茉莉花香,因为妈妈生前种过茉莉;她讨厌下雨,因为爸爸是在雨天走的;她叠衣服时会把袜子塞进鞋里,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怕袜子丢了。”
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最终都转化为银幕上的真实细节。当美云在雨天关店门时,她会下意识地往门框边靠 —— 因为笔记里写着 “她怕雨水溅到鞋里,想起爸爸走时湿冷的脚”;当顾客送来带有茉莉花香的布料时,她会停顿一秒再接过 —— 因为 “那是妈妈的味道,会让她晃神”。正是这些 “藏在细节里的角色记忆”,让美云从 “纸上的人物” 变成了 “能呼吸的人”。  
 
	
	
	
	
三、超越 “东方符号”:中国女演员的国际表达新范式 在国际影坛的语境中,中国女演员的获奖往往与 “特定标签” 绑定:巩俐的 “东方女性力量”、张曼玉的 “港式风情”、章子怡的 “倔强少女”,这些标签虽让她们获得认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角色的多样性。而辛芷蕾此次凭借《日掛中天》获奖,打破了这种 “符号化” 困境 —— 她饰演的美云,不是 “被观看的东方女性”,而是 “具有普遍人性的普通人”。 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成员、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投票给辛芷蕾,不是因为她是‘中国演员’,而是因为她演活了‘人’。美云的等待、遗憾、释然,是每个国家的观众都能理解的情感。她没有刻意展现‘中国特色’,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普通人的情感厚度。” 这种 “去符号化” 的表演,恰恰是华语电影走向国际的关键。《日掛中天》的故事背景虽设定在中国南方小城,却没有堆砌 “红灯笼”“旗袍” 等刻板的东方元素,而是聚焦于 “老房子的渗水墙”“未拆的信封”“晾在天井的衣服” 等具有普适性的生活场景。辛芷蕾的表演,正是在这些场景中,用最朴素的动作传递最共通的情感 —— 她擦玻璃时避开窗外梧桐树的动作,藏着对过去的逃避;她泡茶时反复洗三遍杯子的习惯,透着对生活的珍视;她整理纸箱时推信封的瞬间,藏着与过去的和解。这些细节无关文化差异,只关乎人性本身。
此次获奖后,已有三家国际顶级经纪公司向辛芷蕾抛出橄榄枝,但她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我不会为了‘国际化’而接角色,更不会去演那些‘迎合西方想象’的角色。我希望未来能带来更多像美云这样的角色,让世界看到中国演员不仅能演‘大女主’,更能演好‘普通人’。” 这种态度,与《日掛中天》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导演蔡尚君曾说:“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拿奖,而是想记录那些‘被忽略的情绪’。辛芷蕾的表演,恰好让这些情绪有了出口。” 在电影市场追求 “强情节”“高冲突” 的当下,辛芷蕾的 “柔润克制” 像一股清流,提醒着行业: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真诚。
奖项之外:华语电影女演员的新可能
辛芷蕾的威尼斯获奖,不仅是个人演艺生涯的里程碑,更为华语电影女演员的国际发展提供了新样本。近年来,中国女演员在国际影坛的声音逐渐减弱,一方面是因为优质华语电影的国际输出减少,另一方面是 “流量化” 趋势让部分演员忽视了表演本身的打磨。而辛芷蕾的突围,证明了 “深耕角色” 仍是演员最坚实的底气。 在《日掛中天》的拍摄过程中,辛芷蕾主动放弃了 “主角光环”。有一场戏,美云在裁缝店给顾客量尺寸,镜头全程聚焦顾客的脸,辛芷蕾只露出一只搭在软尺上的手。但她依然认真地完成了整个量尺寸的动作,甚至根据顾客的体型调整了软尺的松紧度。“哪怕只有一只手在镜头里,我也要让观众相信,美云是个熟练的裁缝。” 她的这种 “较真”,让导演蔡尚君感慨:“现在很少有演员会在意‘镜头外的表演’,但辛芷蕾知道,角色的完整性不是靠镜头多少决定的。” 这种对表演的敬畏,也影响着年轻演员。对于未来的创作,辛芷蕾有着清晰的规划:“我想尝试更多‘有烟火气’的角色,比如菜市场的摊主、社区里的社工,这些离生活最近的人,身上藏着最动人的故事。” 而威尼斯的这座奖杯,无疑为她的选择增添了更多可能 —— 据业内消息,已有两位奥斯卡级导演向她发出合作邀约,题材均为聚焦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作品。 当颁奖夜的喧嚣散去,辛芷蕾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照片:漳州老巷的石板路上,一枚被雨水打湿的书签躺在青苔旁,配文 “谢谢美云,让我遇见更柔软的自己”。这张没有奖杯、没有红毯的照片,或许比任何获奖感言都更能诠释她的表演初心 —— 演员的使命,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走进角色的生活里,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普通人的故事,温柔地讲给世界听。
从利多岛的金色帷幕到漳州的潮湿巷弄,辛芷蕾用一次 “不疾不徐” 的表演,证明了中国女演员的力量:无需刻意讨好,无需标签加持,只需带着对生活的敬畏与对角色的真诚,就能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边界,在世界影坛的版图上,留下属于中国演员的独特印记。
	
 
来源我的超级巨星网
投稿Email:cctvjlp@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