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超级巨星

superstarmy.com

手机版:28.ac.cn

站内搜索

杨振宁:世纪科学巨匠的智慧与远见

发表时间:2025/10/22 15:43:25  浏览次数:5091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公式不认巧,这位跨越百年的科学星辰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用他传奇的一生书写了现代物理学的辉煌篇章,也架起了中外科教交流的桥梁。

他的离去,是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而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家国情怀,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科学巨星的诞生与成就

1922年10月,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随后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46年,他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并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从此开启了他在理论物理领域的辉煌生涯。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1956年,他们共同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的革命性理论。

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物理学界认为宇称必定守恒的固有观念,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诺贝尔奖与华人荣耀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他们成为了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一消息令全世界华人欢欣鼓舞。

在获奖论文的署名次序上,以及当时所有媒体的报道中,李政道的名字都排在杨振宁之前。

然而,在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前,杨振宁提出希望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这一要求使李政道大为惊讶。

虽然最终李政道勉强同意,这一插曲为两人后来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裂始末与历史遗憾

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成为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关系的转折点。

该杂志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了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杨振宁看到校样后,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他希望文章中的某些地方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还提出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

此外,杨振宁要求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晚,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

面对李政道的决定,杨振宁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杨-米尔斯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被视为现代物理学基石之一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杨振宁在32岁时提出的。

这一理论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撑起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半壁江山。

这一成就比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研究更具深远意义,彰显了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洞察力。

杨振宁的科学智慧,还在于他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杨-米尔斯场论”最初并不被重视,但他坚持探索,最终证明了对数学与物理的双重意义。

他将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对接,让物理学与数学实现深度对话。这种 “跨界”视野让他的研究超越了单一领域,成为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关键力量。

回归故土与家国情怀

1997年起,杨振宁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2015年,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他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讥其“回国养老”,还有人怀疑其意在“规避国外高昂的遗产税”。

但对这些质疑,杨振宁从未多做解释。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出于对故土的深情,而非外界的评判。

杨振宁对家国的牵挂,蕴于每一次建言献策里。看到基础科学研究薄弱,他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目睹重大科学工程推进困难,他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项目站台。

战略眼光与科技建言

杨振宁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科学战略眼光。他强烈反对中国花费巨资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建议把资源投入到更紧迫的领域。

他认为,对撞机虽然对基础研究有意义,但投入巨大且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

同时,杨振宁提出了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建议。他敏锐地意识到,半导体技术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这一领域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未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他在1982年就撰文指出,中国已有的各体系内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科内的,倾向于走两个极端:或者太注意原理的研究,或者太注意产品的研究(制造与改良)。

而介于这两种研究之间的发展性的研究似乎没有被注重。

 治学理念与人才培养

杨振宁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这既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这种“拙”,是学术定力,是把复杂的事做透、把不确定的事做实。他的“拙”,就是一次次看得见的“笨功夫”。

在芝加哥大学,他曾花20个月时间做实验物理,失败无数,却从未轻言放弃;后来转向理论物理,他与李政道推导宇称不守恒定律,靠的不是“灵光乍现”,而是从大量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嗅出的破绽”。

回到清华大学后82岁的他仍坚持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他还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延揽国内外优秀学者,把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当成他 “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历史地位与科学遗产

若论科学成就,杨振宁足以站上20世纪物理学的巅峰。他的多项贡献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为整个物理学界搭建了探索未知的框架。

除了宇称不守恒和杨-米尔斯理论,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的新方向。

杨振宁不是“独行的泰斗”。他深知科学的进步需要传承,即便在学术巅峰期,仍坚持为学生授课、指导研究。

他培养的青年学者中,多人成长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中坚力量。

2009年12月,杨振宁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他写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效率高的发展性物理研究中心。”

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面临的技术限制,他当年的远见卓识更显珍贵。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振宁留下的不仅是公式与理论,更是一种精神——对科学极致追求,对教育倾囊相授,对家国深情不改。

他搭建的中外交流桥梁,仍在助力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他培养的青年学者,正带着他的“物理学品位”探索未知。

来源:我的超级巨星superstarmy.com   转发请注明出处   投稿、合作、建议电子邮箱 :cctvjlp@126.com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客服  QQ:512975629    邮箱:gd22888@qq.com     地址:广州市环市东路

版权所有:我的超级巨星官网 superstarmy.com    法法律顾问 彭亚律师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453号






superstarmy@qq.com   
 
亚洲国际信息 物联网中国 信誉商城 广东网 深圳网 湖南网 哈尔滨 辽宁网 上海网 广州网 东莞网 亚洲国际信息 物联网中国 信誉商城 广东网 深圳网 湖南网 哈尔滨 辽宁网 上海网 广州网 东莞网 亚洲国际信息 物联网中国 信誉商城 广东网 深圳网 湖南网 哈尔滨 辽宁网 上海网 广州网 东莞网 亚洲国际信息 物联网中国 信誉商城 广东网 深圳网 湖南网 哈尔滨 辽宁网 上海网 广州网 东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