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杨振宁:世纪科学巨匠的智慧与远见
公式不认巧,这位跨越百年的科学星辰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一个世纪的科学巨匠,用他传奇的一生书写了现代物理学的辉煌篇章,也架起了中外科教交流的桥梁。
他的离去,是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而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家国情怀,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科学巨星的诞生与成就
1922年10月,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随后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46年,他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并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从此开启了他在理论物理领域的辉煌生涯。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1956年,他们共同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的革命性理论。
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物理学界认为宇称必定守恒的固有观念,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诺贝尔奖与华人荣耀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他们成为了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一消息令全世界华人欢欣鼓舞。
在获奖论文的署名次序上,以及当时所有媒体的报道中,李政道的名字都排在杨振宁之前。
然而,在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前,杨振宁提出希望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这一要求使李政道大为惊讶。
虽然最终李政道勉强同意,这一插曲为两人后来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裂始末与历史遗憾
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成为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关系的转折点。
该杂志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了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杨振宁看到校样后,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他希望文章中的某些地方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还提出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
此外,杨振宁要求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晚,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
面对李政道的决定,杨振宁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杨-米尔斯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被视为现代物理学基石之一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杨振宁在32岁时提出的。
这一理论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撑起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半壁江山。
这一成就比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研究更具深远意义,彰显了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洞察力。
杨振宁的科学智慧,还在于他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杨-米尔斯场论”最初并不被重视,但他坚持探索,最终证明了对数学与物理的双重意义。
他将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对接,让物理学与数学实现深度对话。这种 “跨界”视野让他的研究超越了单一领域,成为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关键力量。
回归故土与家国情怀
1997年起,杨振宁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2015年,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他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讥其“回国养老”,还有人怀疑其意在“规避国外高昂的遗产税”。
但对这些质疑,杨振宁从未多做解释。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出于对故土的深情,而非外界的评判。
杨振宁对家国的牵挂,蕴于每一次建言献策里。看到基础科学研究薄弱,他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目睹重大科学工程推进困难,他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项目站台。
战略眼光与科技建言
杨振宁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科学战略眼光。他强烈反对中国花费巨资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建议把资源投入到更紧迫的领域。
他认为,对撞机虽然对基础研究有意义,但投入巨大且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
同时,杨振宁提出了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建议。他敏锐地意识到,半导体技术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这一领域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未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他在1982年就撰文指出,中国已有的各体系内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科内的,倾向于走两个极端:或者太注意原理的研究,或者太注意产品的研究(制造与改良)。
而介于这两种研究之间的发展性的研究似乎没有被注重。
治学理念与人才培养
杨振宁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这既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这种“拙”,是学术定力,是把复杂的事做透、把不确定的事做实。他的“拙”,就是一次次看得见的“笨功夫”。
在芝加哥大学,他曾花20个月时间做实验物理,失败无数,却从未轻言放弃;后来转向理论物理,他与李政道推导宇称不守恒定律,靠的不是“灵光乍现”,而是从大量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嗅出的破绽”。
回到清华大学后82岁的他仍坚持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他还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延揽国内外优秀学者,把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当成他 “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历史地位与科学遗产
若论科学成就,杨振宁足以站上20世纪物理学的巅峰。他的多项贡献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为整个物理学界搭建了探索未知的框架。
除了宇称不守恒和杨-米尔斯理论,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的新方向。
杨振宁不是“独行的泰斗”。他深知科学的进步需要传承,即便在学术巅峰期,仍坚持为学生授课、指导研究。
他培养的青年学者中,多人成长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中坚力量。
2009年12月,杨振宁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他写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效率高的发展性物理研究中心。”
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面临的技术限制,他当年的远见卓识更显珍贵。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振宁留下的不仅是公式与理论,更是一种精神——对科学极致追求,对教育倾囊相授,对家国深情不改。
他搭建的中外交流桥梁,仍在助力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他培养的青年学者,正带着他的“物理学品位”探索未知。
	 来源:我的超级巨星superstarmy.com
  转发请注明出处
  投稿、合作、建议电子邮箱 :cctvjlp@126.com
	
上一篇:华为崛起背后的“念能”奥秘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